本篇文章1473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拉萨3月4日电:楚江畔的别样春天——访西藏白朗国家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新华社记者刘洪明
金色的日出遍布山坡,壮丽的河流和山脉迎来了又一个春天。记者在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看到,农民们忙碌的身影分散在年楚河两岸、山脚和温室里……他们从冬天忙到春天。
长度为260米、跨度为18米的蔬菜大棚排列整齐。每个温室前都挂着牌子,上面写着品种、管理、技术和种植人员的名字。一些村民正在采摘蔬菜,一些村民正在清理稻草为新茬做准备。
棚子外面有一阵微风,棚子里的村民在流汗、说笑。巴扎镇茶屋冲村的29岁村民有许多采莲片,正弯腰采摘西红柿。“月基本工资是4500元,而蔬菜的质量可以达到平均价值,拿到800元左右的绩效工资。”她既满意又对未来充满期待。“过去,她家里只有两个蔬菜大棚,只够她自己吃。她很少带食物,也没有钱,也没有机会出去工作。现在从家里走到工作地点只需不到10分钟。”
在次仁有许多工作的蔬菜基地占地1087亩,有119个温室。2018年由西藏珠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是白朗县国家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新成果。该公司总经理石璐表示:“这种管理模式是以人为本,每天都有任务和标准。离岗前,由专人检查打分,绩效工资根据月度考核总分发放。当地有110名固定时间农民工,在夏季高峰期每天有300多名工人被雇佣。随着产量的增加,我们计划在未来开拓那曲和阿里市场,扩大销售渠道。”
“当地村民有种植蔬菜的基础,私人企业在这里投资。短期内没有什么可观的利润,但它为村民提供了一个就近的就业平台。”巴扎镇的负责人滕斌说,目前珠峰农业蔬菜园有30多个蔬菜品种,主要吸收了两个农村的工人。在科维德-19爆发肺炎期间,每天通过批发和零售向日喀则和拉萨供应4.5吨和2.5吨蔬菜。
白朗县委书记陈豪表示,2017年,该县邀请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专家提出建议。三年来,该县通过奖励扶持等方式,灵活运用了“扶贫工业园+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运作模式。解决群众生产资料和早期投资问题的途径,通过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合作解决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等问题,把贫困家庭变成大种植园主、合作社成员和产业工人。
特别是反贫困斗争开始以来,白朗县实施了7个蔬菜产业扶贫项目,投资6.2亿元,惠及4439名贫困人口。截至目前,全县7000多户农民中有3000多户(包括214户1029人的贫困户)参与了蔬菜产业发展,年均增收3万多元。
陈豪表示,“一廊三园”的区域布局基本形成,年楚河生态农业走廊沿线26个蔬菜生产基地实现稳定批量生产。由华美庄园、中农保护区和珠穆朗玛峰农业小区建设的万亩果蔬工业园区形成了三个果蔬核心区;2万亩蔬菜种植区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证,32种果蔬产品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全国看寿光看蔬菜,西藏看白朗看蔬菜”已成为现实,白朗绿色蔬菜产业前景广阔,形势喜人。
“作为一名强壮的工人,我在过去的两年里成为了一名职业农民,我的月薪超过5000元。现在,不管县里哪个菜园子在运作,大家都在争先恐后,随时都有可能被淘汰。”43岁的尼玛·平措是巴扎镇茶屋冲村的一名村民,她正在摘草莓,脸上挂着青铜色的笑容,既自豪又开心。
“长期以来,西藏几乎没有大规模的蔬菜种植,吃蔬菜的问题十分突出。”西藏自治区农业和农村工作部部长渡劫说,现在政府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菜篮子”建设,菜篮子的供应水平明显提高,逐步缓解了高原地区吃菜难、菜贵的问题。2019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39万亩,产量97万吨。夏季,主要城镇蔬菜自给率超过85%,今年蔬菜产量将超过100万吨。
来源:新浪直播网
标题:年楚河畔不同春——探访西藏白朗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地址:http://www.xuguangxin.com/xlglxw/8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