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79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乌鲁木齐2月7日电(记者丁建刚、郝宇)贴春联、挂中国结;演奏双簧管,跳贝伦舞;喝奶茶,吃马肠;在欢声笑语中,几个老人在锡伯语、汉语和哈萨克语之间自由转换……元旦的第二天,中国西北边境的一个家庭聚会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不同的“新年味道”。

六个民族四世同堂——一个
新疆锡伯人家的特别“年味”

一大早,82岁的傅秀昌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扎库齐鲁牛乡扎库齐村起床。客厅挂着红色的中国结,干果和饺子摆满了长桌。在雕像前敬拜后,老人问候他的小儿子和儿媳准备食物。几小时后,一个家庭聚会就要开始了。

傅秀昌是锡伯族,29人四代同堂。他由锡伯族、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和俄罗斯人组成,是当地一个真正的大家庭。每年春节期间,在外工作的孩子和久违的亲戚朋友会聚集在敬老院。

“爷爷,我回来了!”临近中午,从北京回来的苏雅军拿着羊腿和白酒走进了家门。他是傅秀昌的孙子,在北京工作了很长时间。我一年没见你了。寒暄过后,我正忙着和姐姐阿姨们给长辈磕头。

我好久没见到我的家人了。我突发奇想,用两根弦演奏了《双弦舞曲》,几个人挥舞着手,踢来踢去,围着锡伯族传统的贝伦舞跳舞,步态轻盈,眼神戏谑。当你仔细聆听时,你们之间的问候实际上是用锡伯语、汉语和哈萨克语。说到幸福,两位老人手拉手,大声唱着哈萨克民歌。

六个民族四世同堂——一个
新疆锡伯人家的特别“年味”

“吃”当然是中国新年的亮点。除了各种小吃,如油水果、面团和奶茶,我们还应该准备各种炖肉和肉。

在厨房里,妇女们围着炉子做“法尔芬”(一种馒头煎饼),这是每个锡伯族家庭在新年必须吃的主食。傅秀昌的妻子雍梅颖说,面条的发酵剂来自东北,锡伯族从远处赶来守卫边疆。在路上,蛋糕变得耐嚼耐嚼,而且可以反复加热,所以它被作为一道美味保存下来。

六个民族四世同堂——一个
新疆锡伯人家的特别“年味”

根据锡伯族的传统习俗,每个家庭都应该在新年和黄金时间悬挂“西丽妈妈”;■夏娃,意为孙燕思;家里的亲戚应该擦去脸上的灰烬,为躲避灾难而祈祷。

“这都是过去的旧事了。”傅秀昌挥挥手说:“现在过年在家里是喜庆的日子,过去很多礼仪环节都省略了。在家里,中国新年也是饺子和春联,传统的土炕被榻榻米所取代。”。

尽管有许多传统的仪式缺失,傅秀昌还是不能放弃贝伦舞。“这是锡伯族特有的舞蹈,我希望后代能够传承下去。”因为这个想法,他不仅教了他的儿子和女儿,甚至他的孙子们也跳出了好的排名。

孙女苏成了贝伦的舞蹈老师。不过,在教学中,她也融入了自己的想法,“爵士乐和现代舞的元素也将加入到编排中。”傅秀昌作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享受政府补贴。

中午,各种口味的新年米饭被端上桌。其中,花椰菜和萨斯肯(干豆炖菜)是锡伯族;风干的马肉和马肠是哈萨克的;当然,还有四川风味的泡椒和泡菜。全家人聚集在傅秀场周围,听了锡伯族一位老人的说唱《三国演义》后,他们举杯为和平与安全祈祷。

六个民族四世同堂——一个
新疆锡伯人家的特别“年味”

1764年,1000多名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共计3200多人,从沈阳出发,来到新疆伊犁定居并保卫边境。从此,锡伯族在天山北麓繁盛起来。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委员会常务委员、宣传部部长关晓军说:“锡伯族人民有着丰富多彩的年味,既富有现代意义,又不失传统文化,还融合了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

六个民族四世同堂——一个
新疆锡伯人家的特别“年味”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严松

来源:新浪直播网

标题:六个民族四世同堂——一个 新疆锡伯人家的特别“年味”

地址:http://www.xuguangxin.com/xlglxw/25239.html